114.33万脱贫人口迈向共同富裕;3.76万户监测对象被智能系统精准锁定;446.1亿元帮扶资产纳入长效管护网络;11.05万人消除返贫风险……在赣南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,一场关乎千万农民福祉的振兴实践正在书写新的时代答卷——
作为江西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,赣州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底线任务,摆在突出位置。以机制创新破解振兴难题,通过健全监测帮扶防线、锻造产业就业引擎、激活沉睡资源潜能,蹚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。
防止返贫,精准识别是前提。赣州市推动“人找人”向“数据找人”转变,构建起严密韦德国际入口的防返贫监测网。
近日,走进信丰县大塘埠镇万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只见电子大屏幕上,省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系统正实时运行,全镇农户的“风险画像”分级呈现,乡镇工作人员点开后台,即可查看入户核实预警信息等。该预警系统通过打破省级行业部门数据壁垒,实现户籍、教育、医疗等主要监测数据常态共享、实时互通,可对存在返韦德国际入口贫致贫风险对象实现快速发现、及时预警、分类帮扶。
大塘埠镇武装部长张青轻点屏幕,调出该镇沛东村村民施跃进的信息档案:2023年底,系统预警该户风险等级为A级。入户核实发现,其儿媳癌症医疗支出巨大,家庭负担沉重。将其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后,通过健康帮扶、产业奖补等组合措施,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从1万元增至2万元,于2024年底稳定消除风险。“过去干部跑断腿,现在数据云端跑。”张青感慨。系统推广后,村级月均核查预警线倍。
“智能监测系统为精准帮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,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有力保障。”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顺尧如是说。
这张防返贫天网的背后,是“线上智能+线下网格”的双重守护。万星村将16个业务网格整合为“一张网”,按约每50户划为1个网格,约每10户划为1个网格单元,123名网格员覆盖联系全村1406户农户,有效填补了线上监测盲区。目前,赣州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5.2万人,消除返贫风险11.05万人,风险消除率达72.7%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同时,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原则,赣州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,落实产业、就业、医疗、兜底保障等帮扶举措,确保帮到点上、扶到根上,累计为3.76万户、15.2万人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。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赣州着力锻造产业和就业“双引擎”,为脱贫群众提供持续增收的源头活水。
7月10日,记者走进全南县金龙镇水口村自然之星蔬菜基地,只见一排排连栋温室大棚矗立道路两旁,棚内秋葵等蔬菜长势喜人。58岁的东风村村民何文英戴着草帽熟练地采摘秋葵:“我在这里工作有三年了,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,能在家门口就业我很满意。”
2024年,作为全省唯一一个高山有机蔬菜“盒马村”落户水口的蔬菜种植基地。该基地从种植端延伸到全链条产业,年产优质有机蔬菜3600吨,年产值达7200万元,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约70万元,吸纳周边6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。金龙镇乡村产业实现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优到全的高质量发展。
百公里外的南康区,千亿级家具产业奏响就业的乐章。在江西团团圆家具有限公司车间,搬迁脱贫户王小荣驾驶叉车运送木材:“社区提供了就业帮扶,月薪6000元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!”如今,在这片千亿产业沃土上,8000家企业形成全产业链生态,带动近50万人就业。技术工人李德鑫勇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,侏儒症患者罗元忠通过家具直播年入20万元,保洁、包装等岗位兜底弱劳力。多元化工种覆盖脱贫劳动力,实现就业5.12万人,就业率高达87.61%。
兴国县埠头乡桃仙蔬菜基地,每天1万斤富硒芦笋发往粤港澳大湾区;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种植富硒蔬菜3000余亩,全村3000多人紧紧联结在富硒产业链上,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0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多元;产业活水浇灌致富之花。赣州构建“2+5+N”农业产业体系,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,培育帮扶产业项目8745个,预制菜年产值超240亿元。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,建成“菜篮子”基地126家,认定“圳品”74个,带动25.32万户脱贫户捧稳“金饭碗”。
清晨,会昌县站塘乡水明村58岁的刘先通仔细检查古樟林露营地的游乐设施。作为曾经的贫困户,他感慨:“守着宝树林受穷半辈子,如今年增收近万元,日子踏实多了!”两年前,这片拥有上千棵古樟树的生态秘境还处于“沉睡”状态。转机来自五方主体乡村经营模式——县振兴集团统筹规划,引进企业运营生态农旅基地,乡镇子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与营销,村合作社协助土地流转并入股,农户参与务工,让闲置的农旅基地重焕生机。自2023年运营以来,该露营地已吸引超20万人次游玩,增加旅游收入60余万元,带动40多人就业,村集体增收4万元。
这仅是赣州盘活资源资产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赣州坚持“自上而下”理资金与“自下而上”核资产相结合,全面摸清核准446.1亿元帮扶资产底数,明确“谁投建、谁主管、谁负责”,分类确权纳入管理。同时,制定《关于加强扶贫(帮扶)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实施方案》,建立“村级月管护、乡镇季巡查、县级半年督导”机制,配备1.4万名村级管护员,2024年统筹管护经费9953万元,实现资产收益3.38亿元。
资源变资产的奇迹正在赣南遍地生花。在龙南市“百村创业园”内,南亨乡盘活闲置一年的1500平方米的店铺,引进高端牛仔服装生产企业,带动80余名周边居民家门口就业;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引进甲鱼养殖企业,对荒废鱼塘进行规模化、品质化提档升级,带动当地60多名农户参与甲鱼养殖,户均增收超5万元……
赣州的实践,既守护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,更开拓着共同富裕的广阔前景。正如赣南老区的人们所说:“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,越过越红火。”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永不返贫的承诺正在转化为永续发展的生动实践。